10月6日,一位網友曬出一張照片,配文僅有3個字2個標點,卻引發近18萬網友的點贊。
照片中,一塊指示牌提示著“無健康碼由此進入”,服務范圍不僅囊括了不會使用健康碼的“老年人”,還將手機沒電、沒帶手機等旅客納入其中。這條簡單的微博,瞬間引發了網友的熱議和贊譽:“真好,文明的溫度!”“正能量!”
疫情期間,衍生出了健康碼、線上預約口罩、無接觸式配送等更多數字化的交際模式,大大提升了我們的生活品質和便捷性。在這樣一個全民“掃一掃”的時代,這項在不少人看來很簡單的技能卻并沒有全面普及。
據統計,截至2020年3月,我國網民規模達9.04億人,互聯網普及率達64.5%,但60歲及以上網民占比僅為6.7%。隨著疫情防控的常態化,新技術層出不窮,智能化、數字化讓社會運轉更加高效,也就意味著信息化模式將會被長期沿用,而對那些遭遇“數字鴻溝”窘境的人群來說,或許會演變成生活的阻礙。
前不久,一段“老人無健康碼乘地鐵受阻”的視頻也備受熱議,而疫情以來,諸如無健康碼而出行難,無支付碼而購物難的新聞并不少見。而在當下社會,不只是“健康碼”,許多人覺得習以為常的科技手段,都讓不少與數字時代脫節的人群望而卻步。
“掃一掃”本是數字時代下與時俱進的產物,是網絡生活的增量,在享受其帶來的便利之時,也應當想到那些沒有搭上信息化快車的被“健康碼”困住的人:除了老年人,還有許多被教育、環境所限制的中青年人。
不能不說,無錫火車站為因故無法展示健康碼的群體開辟專門的服務通道,這樣一個人性化的安排,就是網友心中值得肯定、充滿溫度的善政善為。
勿以善小而不為。樹立一個簡單的指示牌,設置一個簡易的幫扶站點,是幫助這些“望碼卻步”的群體Z直接的方式。城市考量的細致,不僅能溫潤匆匆旅途中陷于“掃碼”困境的旅客的心田,更符合了人們心中對于善與暖的期許。
令人欣喜的是,有網友表示,鄭州機場、福州火車站、杭州火車站等多個公共服務點都設置了這樣的服務區域,這些便利了旅者的舉措,想必會很快普及到公眾生活的方方面面。
“掃碼時代”帶來了方便快捷,也帶來了矛盾和考題。尊重每一位不會使用智能手機的公民,也是公共服務的應有之義:“一座城市的溫度體現在,它如何對待那些被遺忘的少數人?!?/span>